查看原文
其他

赛迪问道数字转型(之九)| 数字转型加速构建平台化协同创新体系

姚磊 工业互联网世界 2022-07-03

导读

“Digital Transformation”是一个泊来语,无论是翻译成“数字转型”还是“数字化转型”,其本质上都代表了社会发展和产业变革的一种新趋势。


当今,我们正处在百年未有的大变革之中,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正在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数字转型成为产业变革的主旋律,一大批企业为了顺应新形势,主动加快组织变革、业务创新和流程再造,推动研发、生产、管理、服务等关键环节的数字转型,实现研发体系开放化、生产方式智能化、产品服务个性化、组织边界弹性化、价值网络生态化,形成以数字技术为核心要素、以开放平台为基础支撑、以数据驱动为典型特征的新型企业形态。


“赛迪智库数字转型课题组”围绕产业数字转型的战略性、前瞻性、基础性问题开展深入研究,并寄希望通过“赛迪问道数字转型”这样一个平台与社会各界朋友共话数字转型大计。


协同创新是产业创新演化的高级阶段,协同创新水平决定一个企业、一个行业乃至一个国家的综合创新实力。


从学术界来看,自约瑟夫·熊彼特提出的“技术创新理论”,到道格拉斯·诺斯提出的“制度创新理论”,再到克里斯托夫·弗里曼提出的“国家创新系统理论”,学术界对于协同创新的认识不断深化。


从产业界来看,在全球化时代背景下,为优化配置更多的创新资源和要素,越来越多的国家和企业把协同创新作为产业竞合的重要组织形式。





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的不断演进升级以及与其他领域的广泛融合应用,技术、资金、人才等创新资源以数字化的形式在网络空间快速汇聚、整合和共享,基于数据驱动的跨领域多主体的平台化协同创新不断突破地域和行业的界限,数字转型正在为破解协同创新薄弱环节、实现高水平协同创新提供前所未有的强大动力。



协同创新存在三大薄弱环节

协同创新涉及知识共享、协同创造、成果转化三个重要环节,在信息技术特别是网络技术没有得到充分运用的情况下,共性知识复用、协同研发组织以及创新成果转化均存在较大困难。



01共性知识复用难



共性知识包括行业技术、工艺和经验,是产业创新的原始素材,具有基础性、关联性、外部性等特点,能够在多个领域广泛应用。


从共性知识掌握主体来看,高技能人才是产业领域共性知识掌握的核心群体,但是随着高技能人员的离职或退休,共性知识传承存在断档风险。


从共性知识封存形式来看,共性知识大多以纸质材料形式保存,碎片化现象严重,再次被利用需要花费创新人员的大量学习时间,同时要求创新人员具备较高的专业素养。


据不完全统计,一汽集团经过多年的积累,已拥有1631项发明和2423项新型专利,涉及大量汽车行业的技术原理、工艺经验、制造知识和方法,但是这些专利大多停留在纸面上,难以向全行业精准输出。


从共性知识传播渠道来看,共性知识多通过线下的教学培训活动传播,受限于时间和空间的诸多限制。


02研发创新协同难



随着技术实现和产品本身的复杂度不断提升,许多研发设计工作需要跨区域、跨行业、跨企业实现,对研发创新协作提出了更高要求。


从协同流程上看,协同研发涉及多个主体,各主体之间创新资源很难精准配置,分工协作流程较为复杂,相互之间的业务衔接困难较大,上下游环节存在脱节现象。


从协同机制上看,开放式交互环境难以建立,不同主体出于对自身利益和知识产权保护的考虑,创新成果很难及时和有效共享。


03创新成果转化难


创新成果转化是产业创新的重点,是提升产业创新体系效能的关键。


从供给角度来看,产业创新与实际应用需求存在脱节现象,很多研发创新从一开始就没有结合实际应用需求,用户参与程度低,创新成果难以得到市场认可。


从需求角度来看,市场对于创新成果的容忍度不够,很多创新成果走不出实验室,或是刚走出实验室就面临市场的诸多挑剔,但是一个成熟的技术和产品离不开应用推广过程中的反复迭代和持续优化,这就使得创新成果很难走向成熟或是占领市场。


倪光南院士在总结“中国芯”失败教训时,曾提到“即使你有芯片,但没有生态依旧没有长远发展”。


数字转型推动构建平台化协同创新体系


随着数字转型进程不断加快,几乎一切创新资源和要素都能够被数字化,并通过互联网平台快速汇聚、整合和配置,从而促使创新主体互动、创新活动组织和创新成果共享更加网络化、全球化和快捷化,这为破解协同创新中共性知识复用、研发创新协同、创新成果转化等难题提供新的手段,数字转型成为构建平台化协同创新体系的重要引擎。


01重塑共性知识复用体系


在“软件定义”的大背景下,行业技术、工艺和经验等共性知识通过模型化、算法化、代码化,封装成为可重复使用的软件,以数字化模型的形式沉淀,互联网平台再将这些数字化的共性知识共享、复用和传播,可大幅削减研发创新者的重复性劳动,有效降低产业创新成本和风险,提高研发效率和水平,加快重构共性知识的复用、共享和价值再造体系。


中国空空导弹研究院建设了“空空导弹综合设计与评估平台”,该平台包括多个专业软件包以及500多个APP,目前已在产品研制中全面推广应用,使得试错性的物理样机数减少了50%以上。


02变革研发创新协作方式


数字转型促使产业体系在数字空间解耦和重构,并在互联网平台上重塑产业组织方式,从而促使创新主体从单企业向多企业演进、创新流程从串行向并行演进、创新体系从封闭向开放演进,可大幅提高协同研发效率和融合创新水平。


美国波音在研制787客机的过程中,构建了面向供应商的网络化协同研发平台和全球化研发体系,实现了全球30多个国家、135个地方、180个供应商之间的协同研发,实现了企业资源优化的边界从内部走向全产业链、从封闭走向开放,完成了截至目前效率最高的大型客机研发。


03构建快速迭代创新机制


互联网平台能够汇聚包括运营企业、解决方案企业、行业企业、社会创业者、用户在内的多个主体,形成多方参与、相互促进、快速迭代的创新生态,可有效缩短新技术产品从研发、小试、中试到量产的周期,为新技术产品在应用推广中的快速迭代升级乃至走向成熟提供便利。


技术和产品研发者不再是创新的唯一发起者,用户的需求和体验能够被深度挖掘和实时感知,用户也逐渐成为合作创新者,将大幅加快新技术产品的迭代升级步伐。


美国国防高级研究计划局DAPRA实施的AVM(Adaptive Vehicle Manufacturing)计划,构建了装备制造行业的产学研用协作平台,实现产品设计、仿真、试验、工艺、制造、调试等活动全部在数字空间完成,颠覆“设计—制造—测试—再设计”的流程,将武器装备研制周期缩短到原有的1/5。



构建平台化协同创新体系需在三方面发力


构建平台化协同创新体系,涉及主体、要素、环境、机制等诸多因素,应把握数字转型的特点和规律,着力从公共平台建设、共性知识供给、创新生态构建等方面入手,促进资源高效整合、研发创新协同和应用快速迭代。



01

搭平台:搭建基于工业互联网平台

的协同创新平台


工业互联网平台是实时连接众多创新主体和要素的产业发展新空间,是构建协同创新平台的最佳选择。


一是发展通用使能的综合性工业互联网平台、行业使能的行业性工业互联网平台、面向产业集聚区的区域性工业互联网平台,引导工业互联网平台加强标准互认、协议兼容、数据共享和业务协同,打造系统化、多层次的工业互联网平台体系。


二是引导工业互联网平台企业建立面向产业链乃至全社会的协同创新平台,推动专业软件、开发工具集、技术知识库、应用模型库、测试评估库等基础工具在线共享,加快构建研发需求在线发布、研发资源在线共享、研发业务在线协同的协同研发体系。



02

强供给:构建以新型APP为载体的知识复用体系


新型APP(含微服务)是行业原理、技术、工艺、流程、经验等共性知识在工业互联网平台环境下的表现形式,是共性知识沉淀、共享和复用的有效载体。


一是围绕产业基础原理、关键基础材料、核心基础零部件(元器件)、先进基础工艺、产业技术基础等领域,建设基础共性APP及微服务资源池。面向钢铁、石化、装备、家电等重点行业,建设研发设计仿真、生产过程管理、设备故障诊断、工艺流程优化、产品质量控制、服务效能提升、制造能力交易等行业通用APP及微服务资源池。


二是组织编制和滚动修订工业APP需求目录,丰富完善各类APP及微服务资源池,推动资源池开放共享,培育和推广面向特定领域、特定场景的“杀手级”APP及微服务。


03

建生态:构建产用互动的“双创”新生态


“双创”通过集众智、汇众力打造资源富集、多元参与、产用互动的产业新生态,是提升创新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的基本依托。


一是发挥行业龙头企业和工业互联网平台企业的引领带动作用,推动产业链上的大中小企业融合融通发展,建立联合开发、优势互补、成果共享、风险共担的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机制。


二是推广众包、众创等开放式研发设计模式,推动创新交互平台、在线设计中心建设,培育开源社区、开发者社区等创客空间,加快形成社会化协同研发生态。


三是加快在线化技术转移中心建设,加强跨行业融合性技术攻关、成果转移和产业转化,促进创新成果迭代升级、开放流动和有效扩散。



编者的话


《工业互联网世界》经赛迪智库数字转型课题组授权发布的《赛迪问道数字转型系列》,自上线发布以来受到业界的广泛关注,也引起了一定的反响,很多读者表示在当前数字化转型风起云涌的大潮下,《赛迪问道数字转型系列》文章专业深刻,既有现状分析,也有模型设计,更有案例介绍,同时给出可以资科学借鉴的路径参考,是一次非常具有建设性的知识分享。


《赛迪问道数字转型系列》文章自2018年12月上线以来,分别从数字转型的内因机理、国际现状、大型企业及中小企业典型模式、美国ICT企业发展经验、日本德国等典型实践等角度进行了详细分析,截止今日共计发布九篇文章。赛迪智库数字转型课题组相关专家为此付出心血,编辑组对课题组相关专家表示感谢。


一直以来,赛迪智库作为国家智库高度关注数字转型课题,特别是针对数字转型的机理分析、与中国产业现状的结合以及政策、路径建议开展了专门深入的研究,形成了诸多成果,为有关部门、行业、企业提供了参考。


下一步数字转型课题组还将继续围绕该领域最新发展开展研究,继续深入在基础理论、公共政策、实现路线、案例应用等方面的洞察分析,并与社会各界深入交流。《赛迪问道数字转型系列》后续文章我们还将不定时更新,敬请关注和反馈!

——编者


《赛迪问道数字转型系列》文章一览


赛迪问道数字转型(首篇) | 数字转型:从工业经济迈向数字经济

赛迪问道数字转型(之二)| 数字转型的内涵、动因及作用

赛迪问道数字转型(之三)| 数字转型国际态势如何?10张ppt说清楚

赛迪问道数字转型(之四)| 我国中小企业数字转型的典型模式分析

赛迪问道数字转型(之五)|详解中国大型企业数字转型的六大模式

赛迪问道数字转型(之六)| 他山之石:美国大型ICT企业数字转型的经验启示

赛迪问道数字转型(之七)| 他山之石:国外大型制造企业数字转型典型实践

赛迪问道数字转型(之八)| 管中窥豹:美武器装备的数字工程分析与启示

赛迪问道数字转型(之九)|平台化协同创新加速重构产业创新体系


编辑组

2019年2月18日


附:赛迪智库数字转型课题组成员矩阵




推荐阅读


工信部发布中国工业互联网研究院领导人选,徐晓兰任院长,刘爱民任书记

李颖:顺应第四次工业革命趋势 创新推动工业互联网平台发展

德国《国家工业战略2030》剑指何方?工业互联网或成竞争核心

权威发布:89个工业互联网APP优秀解决方案名单公示

Predix“满血复活”成立工业互联网公司,看赛迪专家怎么说

【年终特稿】盘点工联网的2018:风口下的百舸争流

赵红卫专栏;工业互联网核心抓手:解决企业问题


/ 姚磊

编辑/王改静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